白內障超聲乳化吸出,聯合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在我國已廣泛開展, 絕大多數病例術后獲得較好的視力, 但仍有少數患者術后視力不佳且不能矯正。老年性白內障術后矯正視力≤0.3者,稱為低視力。
老年性白內障術后術后低視力的原因,查閱相關報告顯示視力不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術前患者已伴有其他眼疾。60 歲
以上老年人的白內障術后出現低視力, 除與手術操作損傷有關外 (角膜水腫,黃斑囊樣水腫 ), 其余術前即已經存在的眼部,病變所致(占 89.5%), 其中角膜病變、視神經萎 縮及高度近視黃斑病變是本組病例中影響術后視力的主要原因。
各種角膜病引起的角膜混濁是我國致盲的主要原因。根據近年我國各地流行病學調查,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為白內障、角膜病、沙眼、青光眼、視網膜脈絡膜病。
視神經萎縮是視網膜神經系統、脈絡膜、或視神經本身病變的后果。本組病例中, 視神經萎縮者 占 20.0%, 是僅次于角膜病變的第二位原因,其中患者眼底呈典型的青光眼繼發(fā)性視神經萎縮表現, 但這些患者術前長期被診斷為老年性白內障, 而忽略了青光眼的診斷 , 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另有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所致的視神經萎縮, 可能與老年人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高度近視黃斑病變所致術后低占 14.3% 是第三位原因。這些患者眼軸往往特別長 , 僅需植入很小屈光度甚至負度數的人工晶體, 其術后低視力并非由于屈光不正所致 ,而是黃斑區(qū)病變引起。因此, 對于這些患者是否需要植入人工晶體值得考慮 , 僅行白內障摘除或許也能達到同樣療效。糖尿病在老年人中發(fā)病率較高, 糖尿病史較長且長期血糖控制不良者易發(fā)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而導致術后低視力, 因此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也是影響白內障術后低視力不容忽視的原因。
老年性黃斑變性是隨年齡增長患病率不斷增高的老年性疾病, 此病目前已成為發(fā)達國家 65歲以上老人最主要的致盲原因。此外 ,尚有為特發(fā)性黃斑裂孔, 特發(fā)性黃斑前膜,均系術后眼底檢查方才發(fā)現。
那么如何在手術前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視網膜疾病呢?
目前三院眼科主張術前可行術眼的OCT檢查,如白內障混濁OCT檢查不清時,可通過視覺誘發(fā)電位檢查VEP,可反映視網膜黃斑區(qū)和從黃斑區(qū)神經節(jié)細胞到視皮質的通道的功能。對屈光間質混濁的病 人檢查視路病變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尤其是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力有很高的評估價值。目前, 大多數老年性白內障手術都能植入人工晶體, 但是若術前視覺誘發(fā)電位檢查結果提示視路及中心視網膜功能異常 ,尤其是高度近視、糖尿病及原有黃斑病變者 ,是否植入人工晶體要慎重考慮。(眼科 戴丹)
|